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返回首页

一位骨科医生的战“疫”情怀

来源: 医院宣传科  时间: 2020-04-28 点击人次:      [ 打印 ] [ 关闭 ] [ 收藏 ]


   2020年的这个冬天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,无数的“逆行者”用担当、奉献诠释着最美,他们舍小家为大家,奋战在一线。
DSC_0714

   随着疫情的加重,白衣战士纷纷驰援武汉,医院陆续派出了四批出征队员,我的高中同学李延芝就是其中之一。我们同学都亲切地叫她“小豆芽”,但这次她瘦弱的身躯在疫情前线却显得无比高大。我的母校——锦州医科大学,一夜之间组织了500名医护人员支援雷神山医院,这一切都在激励着我,我也第一时间向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——我也要到“疫”线!

   等待期间,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守土有责,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。先后收治了4位平均年龄73岁的老年女性重症骨折病人,其中2位多处骨折,1位合并严重脑外伤, 1位入院空腹血糖19.78mmol/L。其中魏某某,于1月21日因车祸伤来院,诊断为“左胫骨开放性、粉碎性骨折;左腓骨骨折;左股骨转子间骨折;左耻骨上、下支骨折;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;蛛网膜下腔出血”。病情重,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外固定手术,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,病情平稳后转入神经外科治疗,于1月29日转回创伤骨科处理左股骨转子间骨折。病人贫血严重,手术需要大量输血,因为疫情原因,村里把控严格,不能出入,一直陪床的3名家属中有2名已经在神经外科住院期间献血,仅剩1名家属献血400ml来置换2个单位红细胞,这点对做手术而言远远不够。

  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又被称作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,如果不能手术,70岁以上老人死亡率高达27%-50%。我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请马晓宁主任、赵复新副主任和组里的各位同事反复讨论病情,提出了几点问题:贫血;骨折粉碎、错位严重,单纯牵引效果欠佳,如果大切口复位可能出血很多;同侧小腿胫骨外固定架固定,如果持续牵引可能出现胫骨外固定失败,骨折再次移位情况;病人身材矮小,腿短、脚小,可能无法使用牵引床;同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,有脑外伤,不能应用抗凝药物,会不会发生严重的血栓,甚至肺栓塞情况?如果不做手术,出现坠积性肺炎,老人将会有生命危险。手术风险很大,但只要有一线希望,我们都要去努力争取。期间,又请韩庆涛副主任和高烨主治医师联合会诊评估,达成共识:利用仅有的条件微创手术治疗,复位大骨块,早期活动;术后小剂量抗凝,随时观察病情变化。在麻醉科张忠副主任和王文杰主治医师精湛技术的支持下,我和王恩智、李中吉主治医师顺利行小切口微创手术,术中应用新技术远端小切口复位股骨颈,同切口解剖标志定位近端进钉点,体外加压复位大转子,应用INTERTAN髓内钉恢复内外侧柱稳定性。在和麻醉师的默契配合下,手术顺利。术后在创伤骨科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及家属的配合下,按时换药,合理进行功能锻炼,老人康复,出院时复查血红蛋白:10g/L(10克血)。老人和家属们多次表达谢意。“这个时候你们医生真的太伟大了,人家都延迟上班,学生也延后开学了,只有你们还在坚守岗位,而且是在这个危险时期,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奋斗在一线,这都是为了我们这些病人啊。”我惭愧地说:“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而已,这是我的本职,只要大家团结一心,困难总会过去的。”收治的其他几位老年患者也相继顺利出院,我的请战书也被批准了,随第三批赴马山医院工作。

   在马山医院工作的日子里,我和同事们一起承担起发热隔离患者的救治工作。接诊、查房、写病历,这些都和在普通病房没什么区别,但是当穿上那身厚厚的防护服,带上N95口罩、护目镜,穿上鞋套进到隔离病房后,我切实体会到了战“疫”工作的艰辛。防护密不透风,让人憋闷、喘不上气,行动变得不那么自如,护目镜起雾,视线模糊……跟前线同事们在战疫日记中描述得一模一样,那一刻,虽是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,身体上还是感觉一时难以适应。这样全副武装下查房,为患者采集鼻咽拭子,几个下来已经是大汗淋漓。虽然有点辛苦,但是想到在湖北一线的同事们穿着这身防护要在重症病房、方舱医院里一次工作4-6个小时,和他们比,又觉得这点苦不算什么,毕竟他们面对的是已经确诊的患者,还要承受感染的风险和巨大的心理压力,他们的工作才是真的艰苦,他们才是真正的“战士”。

   两周的工作结束后,我又申请继续坚守。3月27日,是我在马山医院工作满一个月的日子,马山医院发热患者“清零”,暂时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。记得来时穿着羽绒服,天寒地冻,马路上空空荡荡,走的时候虽然还是春寒料峭,但却挡不住春天的脚步,树木葱绿,路上已经是车水马龙。回望马山医院,只希望希望疫情尽快结束,希望马山医院永远不再启用。

   经过短暂休整我又回到工作岗位,继续我的骨科医生的工作。这段难忘的战疫经历必将成为人生中的宝贵记忆,曾为阻击疫情战斗过付出过,我无怨无悔。而今疫情阻击战仍未全面结束,我将继续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,外防输入,内防反弹,做好疫情防控,尽心救治每一位患者,发挥好“百脉英才”的作用,为护佑群众健康继续做出贡献。(创伤骨科  赵强)

  • 打印本页
  • 关闭本窗口